农民工就业正在发生三个历史性变化,相关部门正在研究相应的支持政策。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政策。笔者认为当前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应该是就业优先政策中的重中之重。
本文只探讨农民工就业问题。随着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涌现,农民工的职业车轮正在转向,2.97亿农民工路在何方?国家政策导向又是什么?从国家统计局4月30日公布的“2023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本人总结了三个转向:
第一个转向:从二产转向三产
长期以来,建筑业是农民工主要的就业领域。近年来,由于房地产进入下行周期,给建筑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2023年从事建筑行业的农民工减少了650万人,过去两年共减少了975.7万人,过去十年共减少了1527万人。实际上,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人数在2014年达到峰值,为6109.1万人,到2020年,已降至5226.48万人,降幅为15.5%。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所占比重最大,占39.1%,到2020年,这一比重已下降至27.3%。这说明,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开始离开以制造业、建筑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奔向第三产业。2023年,农民工中从事第三产业的占53.8%,整体就业人数达16007万人,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从事快递、餐饮服务和家庭服务业的人数都有增加。
第二个转向:从大城市转向小城镇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农民大量进城成为农民工,农村人口单向流入城市,如今的大部分农村只剩下老人。长此以往,农村必将走向凋敝,乡村振兴更是无从谈起。习近平总书记在集体学习的讲话中强调“要结合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外出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并重,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工就业,引导外出人才返乡、城市人才下乡创业。”这就意味着国家势必加大政策力度促进农民工返乡就业,农民单向流入大城市的时代宣告结束。结合2022年5月中办国办发布的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政策,大多数返乡农民工未来就业的地点将会是小城市和产业强镇。
第三个转向:从农民工转向职业农民
据监测报告显示,2023年从事一产(农林牧副渔业)的农民工占比从0.5%增加到0.7%,表面上看仅增加了0.2%好像没多少,但是经过进一步测算后会发现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从事一产的农民工人数从2022年的147.8万增加到2023年的208.3万,一年时间净增60.5万,增幅高达41%。有人肯定要说农民工返乡从事农业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60.5万人返乡从事农业不算多。要深入了解这个问题,我们先得清楚什么是农民工,统计概念上认定的“农民工”是指户籍仍在农村,年内在本地从事非农产业或外出从业6个月及以上的劳动者。因此,一般返乡从事农业的农民工不在这个统计范围之内。
那么哪些人属于从事一产的农民工?为什么一年之内会有如此大的增幅?从事一产的农民工主要是外出从事种养殖业的职业农民,这些农民通常是有一定的生产技能,由于本地资源或政策约束所以去外地从事农业。比如,很多浙江的农民到其它省份种植葡萄和西瓜等经济作物,湖北的随县每年有大量菇农到外地去种植香菇。近几年,全国很多地方都在以打造劳务品牌为抓手培养专业化高素质农民,与此同时,很多地方在打造优势产业链的过程中也在用各种政策吸引专业化高素质农民来参与。
农民工要敢于大胆尝鲜,终身学习,面向未来、深耕一域,才能实现从“农民工”到“职业农民”的华丽转身。政府部门在推动农民工高质量就业工作上光号召返乡创业是不够的,还要瞄准本地优势产业链大力发展系统性的职业技能培训,推动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
(作者:周胜利,湖北省乡村规划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