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顺利举办。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所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并于会后发布了《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这份公报蕴含着新一轮改革的理念与方法、导向与原则,值得认真研究、深入体会。
湖北省乡村规划研究会及时组织专题学习,由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周胜利解读公报中与农业农村改革相关的内容。部分研究会成员现场学习,部分网友通过视频号“周胜利说三农”直播学习。
全会背景及内容
周胜利系统介绍了全会背景。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谈改革”的传统,之后的历次三中全会,都以改革开放为主旋律,推出了一个个事关全局宏观战略的重大决策。46年来,召开了10次“三中全会”,改革是不变的主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历史的转折点,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十八届三中全会则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此次会议,则掀开了全面深化改革新的篇章。
周胜利指出,农业农村领域一直是历届三中全会的重点。比如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特别要解决好粮食和“菜篮子”的问题;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设新农村的奋斗目标;十六届三中全会要求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延续了千年的农业税正式废除;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五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十九届三中全会改革机构设置,组建农业农村部。相关内容和措施,对农业农村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十届三中全会高度评价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研究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
全会还确定了总目标: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2029年,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
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要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聚焦建设美丽中国,聚焦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聚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
此次全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贯穿始终,明确提出了“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等多个领域的改革,并强调改革要坚持六方面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
农业农村改革难在哪里?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经营制度、农村劳动力流动制度、农产品价格制度、农业税费制度、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等方面的改革,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收获,享受到了自身或家庭收入增进的获得感,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的获得感,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人居环境改善的获得感,财产权益与实现的获得感,社会融入与声誉的获得感。
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入,面临的情况越来越复杂。改革初期,出台一项政策往往很快就能见效,甚至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但是现在,单一改革举措很难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对改革的系统性、协同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周胜利指出,农业农村改革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改革的难度在不断加大。改革进入深水区,很难通过简单的改革获得较大的成效。一方面,农业农村改革不仅跟农村相关,还跟城市息息相关,比如进城农民工的定位问题,到底算农民还是市民,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巨大差距如何化解;另一方面,农业农村改革不仅要着眼于国内,还要考虑国际环境和局势,动荡不安的国际局势,导致改革措施必然更加稳妥谨慎。
二是农民群众对改革的预期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方面,随着小康社会的实现,农民基本实现了吃饱穿暖,对于改革的预期也会相应提高。从吃饱穿暖到吃好穿好、从物质需求到精神需求,改革要求会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农民的身份有了很大的变化,不再只是单纯的种田人,有的农民长期在外务工经商,有的农民成为家庭农场主、专业大户。身份的不同,导致他们对改革的预期存在差异性,有的看重收入提高,有的看重公共服务的提升,有的看重政策的稳定性,有的希望改革能有较大突破。
因此,农业农村改革面临多方面亟待破解的难点。一是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特殊性使改革具有复杂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如何在乡村基层政治、经济、社会中有效发挥作用?如何实现集体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制度的有机融洽和共生发展?是深化农村改革需要解决的难题。
二是我国的农民身份的独特性对改革带来艰巨性。农民在我国不仅是一种职业,而且也是一种身份。既有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资格权和使用权等,还有市场主体的身份。如何处理好农民主体与村集体经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相互关系,如何提高农民生产和农民组织发展的效率,也是深化农村改革需要解决的难题。
三是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公共利益绑定性给改革带来挑战性。农村土地不仅要为国家的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以及公共基础设施及城镇化发展提供空间和支撑,还要承担农民的保障功能。但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这也制约了我国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改革进度。如农户土地的流转价格偏高,背离市场本身的供求关系,导致农业生产成本较高;如我国农村地区存在大量闲置宅基地,没有发挥应有价值。
农业农村改革重点有哪些?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农业农村改革仍是重要一章。根据此次全会公报内容,周胜利结合了近期中央相关会议和政策文件,对重点改革方向进行了解读。
一、城乡融合发展是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全会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定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然”一词体现了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强烈决心。
周胜利指出,“城乡二元化”是世界性、历史性的难题,幸而我们党对乡村价值有了高度认识,乡村作为城乡两极中的一极,不仅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还对城市发展、全局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因此,从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到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城乡融合内容不断丰富、维度不断拓展、耦合性不断增强,进一步把城市、城镇、乡村当成整体来看待,改变以往乡村附属于城镇、乡村与城市割裂的状况,推动包括人才在内的各类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创建一种新型的城乡关系。
“统筹”的核心实质是要素流动,当前城乡融合要素的流动还存在很多难点和堵点,尤其是人的流动,农村就业空间狭窄、公共服务落后、管理政策难以放宽等现实问题,导致人员流向乡村受阻,这将成为改革的重点突破方向。
以湖北为例,以更好服务“三农”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缩小城乡差距为关键,推出了强县工程和流域综合治理等一系列政策。通过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县域成为湖北加快城乡融合、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阵地。推动县域经济突破性发展,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健全完善“人、地、钱”配套政策,促进各类要素向乡村流动,从而实现一体推进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
二、全面提高乡村规划、建设、治理水平
全会强调“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说明当前我们的城乡规划还没有实现一体化,城乡建设还有差距,城乡治理面临很多难题。有些难题可以从农村内部解决,有些问题必须以城乡融合的视野去看待、去解决,这也是下一步改革的方向。
如何提高乡村规划、建设、治理水平?
周胜利指出:一是乡村建设的前提在于规划引领。近日,国家审计报告重点审计了16省46县的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情况,发现各类问题金额135.85亿。乡村规划问题尤为严重,有1783个村庄规划偏离实际或流于形式。因此,乡村规划要适应乡村人口变化趋势,优化村庄布局、产业结构、公共服务配置,可以以一个或多个行政村为单元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不必村村编规划,另外还要引育高适配的乡村规划建设人才队伍。
二是乡村建设要完善乡村振兴多元化投入机制。包括落实土地出让收入支农政策;规范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政策工具,支持乡村振兴重大工程项目建设;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有效防范和纠正投资经营中的不当行为;加强涉农资金项目监管,严厉查处套取、骗取资金等违法违规行为。
三是多措并举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当前乡村治理主要面临着村庄人口“空”、乡村社会“散”、工作负担“重”、集体经济“弱”、攀比性消费“浓”等一系列问题,要加强乡镇对县直部门派驻机构及人员的管理职责,加大编制资源向乡镇倾斜力度,推广“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等做法,严格实行上级部门涉基层事务准入制度,健全基层职责清单和事务清单,推动解决“小马拉大车”等基层治理问题;推动农耕文明和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持续推进高额彩礼、大操大办、散埋乱葬等突出问题综合治理;加强法治乡村建设,增强农民法律意识。
三、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关于农业农村改革,公报明确提到,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这里提到的都是农村改革重点,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制度基石,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是重要保障,土地制度改革是与亿万农民利益息息相关的重大改革举措。这些重点任务既是“三农”大事,也攸关全局。
土地是农业发展的基石,从“两权分离”到“三权分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不断深化。当前国家正在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保护制度,启动实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省试点。这将稳定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有利于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同时,宅基地制度改革也在进行,多地推出闲置宅基地有偿退出和农村建设用地入市政策,希望借此进一步盘活农村建设用地资源。
周胜利认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未来一段时间将是农业农村中的热词,尤其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的颁布,标志着在国家顶层设计层面已经确定好了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主线,即主要通过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来具体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截至2022年,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阶段性任务完成,清查核实农村集体土地等资源65.5亿亩,集体账面资产7.7万亿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9亿人,登记赋码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约96万个,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需要重建农村集体和新型集体经济组织。一是村集体要成为乡村自治的核心主体,解决凝聚力不强、号召力不强,自我造血能力不强等问题;二是党的领导需要贯穿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乡村,解决财产管理不规范、收益分配不公平、内部治理不健全的问题;三是乡村长期萧条和边陲化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解决农产品保供和产业发展问题,探索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新路径;四是农户单打独斗不利于现代农业做大做强,解决组织化程度低、生产经营成本高、议价能力差的问题;五是为农业农村改革铺路,解决土地承包到期再分配的难题。
总体来说,我们要在坚守底线前提下,鼓励各地实践探索和制度创新,强化改革举措集成增效,激发乡村振兴动力活力。
四、“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针对民生问题,全会强调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强调“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并强调要“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些表述体现了务实的改革观,主观上要“尽力”,客观上要“量力”,要与我们的发展阶段、发展水平相适应。
首先,在“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上,还是要强调底线思维。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这既是“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更是做好“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落实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提高产业和就业帮扶实效、推动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提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质效。
保障和改革民生的基础是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目前,我国低收入群体体量还比较大,占全部人口的60%以上,国内6亿人月收入不足1000元。据统计,202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9753万人,约占总人口的20%,比上年增加191万人。农民工平均年龄43.1岁,比上年提高0.8岁。农民工月均收入4780元,比上年增加165元。对此,国家多次强调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同时要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推动更多低收入人群迈入中等收入行列。
保障和改革民生的关键是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当前,我国就业压力非常大,失业率居高不下,尤其是大学生和农民工两大群体,待就业的大学生和农民工超过3000万。与此同时,2023年全国企业注销数291.3万个,较2022年增长94.2%,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大幅减弱,城市用工需求萎靡,城镇就业市场供过于求。对此,就业优先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很多政策的重要出发点。
对于农村来说,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在于四个方面。一是乡村教育,要优化公共教育服务供给,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实施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二是农村医疗,要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服务能力建设,提高乡村医生中具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人员比例。逐步提高县域内医保基金在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比例,加快将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管理;三是农民养老,健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因地制宜推进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鼓励发展农村老年助餐和互助服务,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多缴多得、长缴多得”激励机制;四是农村服务,要加强农村生育支持和婴幼儿照护服务,做好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等关心关爱服务。
五、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全会还强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正深刻影响农业格局,极端天气多发频发。需要我们转变理念,提高监测预警和防灾减灾能力,以“两山”理念为引领推动农业绿色转型。
农村现代化发展,要求我们建设好美丽乡村,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到2027年,美丽乡村整县建成比例达到40%;到2035年,美丽乡村基本建成;探索“无废乡村”,无废乡村并不是指农村地区没有垃圾存在,而是通过推动形成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将固废环境影响降至最低;因地制宜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统筹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六、创造公平环境、激发内生动力
在深化改革中,市场化是避不开的经济制度问题。我们怎么界定市场的在经济当中的作用?怎么界定政府的作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怎么界定公有制央企国企与民营企业的关系?全会给予了充分的表述和解答。
关于市场的作用,全会结论是: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关于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公报描述是: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关于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政府作用,会议要求是: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还提到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
民营经济为我国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提供了80%以上的就业岗位。全会大幅提高了对于民营经济的呵护力度。
为了激发内生动力,2022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认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此次全会再次强调了“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周胜利认为,这带来了高效规划、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规则,结束了靠投机钻营的时代。对于农业来说,标准化生产、农业大数据、食品检验检测、供应链金融和冷链物流迎来发展的春天,县域优势特色产业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区域公共品牌的作用会更加重要。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包括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全国一体化技术和数据市场,统一规范、信息共享的招标投标和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一体衔接的流通规则和标准,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等。由此,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是一项重大改革任务。
此次会议中,“新发展理念,新发展阶段,新质生产力”贯穿其中,农业农村现代化也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我国地域辽阔、禀赋多样,各地农业农村发展阶段不同,面临的实际问题也不一样,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做到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公报中指出,“到2029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这是一个明确的时间表,任务重、时间紧,时不我待,唯有实干。